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一頁溫德斯 名導浮生錄

■溫德斯曾協助安東尼奧尼拍攝「在雲端上的情與慾」,並將拍片日記整理成為「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一書;他也與安東尼奧開心留影。(大田提供)
■溫德斯曾協助安東尼奧尼拍攝「在雲端上的情與慾」,並將拍片日記整理成為「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一書;他也與安東尼奧開心留影。(大田提供)
■「樂士浮生錄」在台灣創下不錯的票房。(田園城市提供)
■溫德斯的「慾望之翼」太經典,好萊塢翻拍成「X情人」。

■溫德斯的「里斯本的故事」曾影響台灣的文藝青年紛紛跑去里斯本去旅行。(大田提供)
■溫德斯的「慾望之翼」太經典,好萊塢翻拍成「X情人」。

■文溫德斯日前來台訪問,準備資助台灣導演拍戲。(資料照)

記者鄒念祖/專題報導

德國新電影大師文溫德斯上週來台訪問,他的電影一向是金馬影展觀眾的最愛,唯二兩部在台灣戲院正式上映的「里斯本的故事」與「樂士浮生錄」都創下了不錯的票房。

溫德斯常提起有影評人以3A形容他的電影:「Angst、Alienation、America」(憂慮、疏離、美國)。但無論是他或是影迷都會同意,這比較適合形容他早期的電影。

溫德斯笑說他年紀大了,如果現在要用3個字形容他的電影,他會選擇「愛、追尋與身分認同」,而且一定要依此順序排列。雖然他近幾年的作品不如舊作轟動,但依然是真正的大師,他的電影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擁抱生命的美好,反省自身的存在,關懷他人的苦痛。

溫德斯所投資與監製的電影「一頁台北」將在台北開拍。等影片上映時,他還會再來台灣替票房加溫。如果你還不認識他,讓我們用溫德斯的姓WENDERS解碼溫德斯,讓你迅速瞭解他是何方神聖。

Wings of Desire 慾望之翼

天使俯視芸芸眾生,傾聽人們內心真正的渴望、苦惱與夢想。黑白的影像搭配如詩的語言,即使聽不懂天使的德文獨白,也會被那歌聲般的語調深深吸引。天使遇到馬戲團裡背著假天使翅膀的女孩,寧願墜入凡間。人生爛透了,溫德斯卻能說服觀眾有天使不當天使想當人。

「慾望之翼」不是溫德斯的成名之作,也沒有替他贏得最大的獎項,卻是早年台灣電影青年忍受錄影帶的模糊畫質也要一看再看的經典。好萊塢將本片改拍為「X情人」,由梅格萊恩與尼可拉斯凱吉主演,人生的辯證全面退位,只剩下一部「有情天使與人終成眷屬」的彩色愛情電影。

Einmal: Bilder und Geschichten 一次:影像和故事

本書集錄溫德斯拍攝的照片與他書寫的照片背後的故事,德文原文「一次:影像與昨日」更接近溫德斯的本意:「每張照片,存在於時間裡的每個『一次』。故事的開始,總是以『從前有一次』開場。每張照片也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念 舊、愛旅行、愛電影的人都可在這本書發現無數打動人心的故事。黑澤明在拋錨的車子旁叉著腰不知在想什麼,高達在美國聖地牙哥的海邊依然悲傷,1990年的 峇里島男孩赤腳趕著鴨,澳洲公路上躺著死牛死袋鼠,克林姆林宮旁的貧民戴著大毛帽住在單薄的帳篷裡,德州的老牛仔合緊了沒牙的嘴走在淒涼的街上……

New German CInema 德國新電影

德國新電影並不是一群電影工作者發起的運動,而是泛指1960年代以來的西德獨立製作,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年輕導演陸續開始拍片,並在國際影展獲得肯定。他們的關注與風格各不相同,但同樣屬於作者電影,將導演視為電影的作者。

溫 德斯從1960年代末期拍攝實驗短片起家,1970年代開始跨入劇情片,他為了維護創作自由與作品的完整性,從1971年就聯合其他導演成立「作者電影出 版社」製片公司,成為德國新電影的核心,他又在1974年成立自己的文溫德斯製片公司,擔任自己影片的製片。也因為他擁有自己的製片公司,才有此次投資台 灣導演陳駿霖的跨國合作。

Documentary 紀錄片

對於一般觀眾來說,溫德斯的劇情片或許不是那麼容易欣賞,但是他的紀錄片絕對親近群眾。他在古巴拍攝的「樂士浮生錄」感動無數人,甚至讓古巴增加了上百萬的觀光客。

溫德斯用紀錄片將他鍾愛的藝術大師永遠留存在膠片裡,「尋找小津」是向他最敬愛的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城市時裝速記」紀錄的是將服裝變成藝術的山本耀司,「樂士浮生錄」裡有一群讓人敬愛的古巴老樂手,「科隆頌詩」則紀錄了德國科隆一個以方言演唱搖滾的樂團。

Essence 本質

溫德斯在本質上是一個非常感性的導演,深深著迷於影像的魅力,他讚頌電影中那些「如此透徹、如此無法抗拒地具象,以致於令你屏氣凝神、或佇立、或張口結舌」的時刻,影片的故事不時被引人深思的遠鏡頭風景與沈靜時刻所打斷。

溫德斯承認自己拒斥故事,因為故事就是謊言,現實生活根本不像故事那樣有頭有尾。但他也承認我們不能沒有故事,因為我們渴求那種有頭有尾的一致性。因此溫德斯的電影結合了故事以及讓人瞬間震撼的影像,並且呈現出這兩者間的衝突與掙扎。

Roaming 流浪

溫德斯的電影橫跨了全世界五大洲。連他後來開設製作公司都直接取名叫「公路電影公司」。溫德斯不只以他獨特的眼光詮釋世界各地不同的風貌,更重要的是,他讓觀眾感同身受的關懷不同地方人們的處境與文化。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匯集各國電影名導拍攝關於電影院的短片,大多導演都選擇自己家鄉的電影院。溫德斯拍的卻是結束十年戰亂的剛果小鎮,男人們不打仗就成了廢人,每天在電影院打發時間。銀幕上的戰爭片「黑鷹計畫」,卻引出孩子眼中最深的恐懼。

Soundtrack 電影原聲帶

溫 德斯曾說他無法拍攝沒有音樂的電影,每次看完他的電影都讓人想立刻衝去買原聲帶。「里斯本的故事」與「樂士浮生錄」將原本不具國際知名度的葡萄牙聖母合唱 團與古巴傳奇樂團Buena Vista Social Club,推上世界音樂的暢銷排行榜,有陣子台灣的咖啡廳都在放這兩個樂團的CD。

搖 滾樂是溫德斯電影配樂的重要元素,尼克凱夫、路瑞德與U2的音樂經常出現在他的電影裡,U2波諾光做音樂不夠過癮,還貢獻點子當編劇,與溫德斯合作了「百 萬大飯店」,可惜這部電影的評論不佳,連男主角梅爾吉勃遜都承認他不知道自己在演什麼?但波諾打造的原聲帶依舊很好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3/today-show9.htm

侯孝賢與文溫德斯導演 東西大師世紀對談


德國電影大師文溫德斯導演來台活動進入最高潮!他與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導演的世紀對談講座,於31日在政大引來爆滿人潮,為了到場希望補位的觀眾太多,最後決定開放現場站位讓大家親睹兩位大師對談風采;而30日晚間於誠品信義店舉行的文溫德斯導演簽講會,也吸引了三、四百位粉絲到場聆聽文溫德斯導演與陳駿霖導演暢談《一頁台北》城市電影風采,最後連主持人林書宇導演也忍不住以影迷身分向大師要簽名。
  
文溫德斯導演多年前就認識很多台灣導演,包括楊德昌、侯孝賢導演等,而溫德斯導演與侯孝賢導演更在二十年前就在東京赤?一起喝過酒,原來他們以前同屬一個國際發行商所以碰過面;不過溫德斯笑說當時侯孝賢導演很害羞,而溫德斯導演自己也很害羞,當時在五十樓高的酒吧喝酒,而翻譯又有懼高症無法翻譯,而兩人因為都很害羞所以當時就沒多講話。現場觀眾聞言大笑。
  
文溫德斯導演與侯孝賢導演此次對談,主要暢談彼此多年來的創作心得,以及對彼此作品的看法。兩位大師不僅著作等身,同時也都喜歡小津安二郎作品,文溫德斯導演曾拍過《尋找小津》,侯孝賢導演則在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誕時拍攝《咖啡時光》向大師致敬,因此對談過程可充滿惺惺相惜的才子情懷。溫德斯還特別問侯孝賢導演,當初戲中兩輛電車交錯是如何拍成,知道他十五天才完成那個鏡頭,大為吃驚。
  
而在30日「城市與電影-溫德斯簽講會」上,溫德斯導演也大談他對台北市的驚艷,經過幾天他徒步逛台北市的親身體驗,而且上過了101大樓之後,他覺得台北真是個充滿人情的城市,而且是一個像「淑女」般的優雅城市,所以溫德斯導演期許陳駿霖《一頁台北》能拍得比巴黎還性感,連巴黎人都想搬到台北住;原來溫德斯作品《樂士浮生錄》為古巴吸引了上百萬觀光客,所以他希望《一頁台北》也能讓台北之美登上國際觀光舞台。
  
華裔新秀導演陳駿霖所執導台灣電影《一頁台北》是獲得文溫德斯導演青睞的最新作品;而《一頁台北》同時亦獲得新聞局策略性輔導金1200萬,目前亦正申請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製作補助。為此,文溫德斯導演特地再度踏上暌違三十年的寶島土地,為《一頁台北》勘景並與台灣影壇進行交流。

(本新聞由原子映像提供)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10/23(四) 鴻鴻電影課: 歧路尋羊──溫德斯的電影旅程



10/23(四) 鴻鴻電影課
主題:歧路尋羊──溫德斯的電影旅程
主講人:鴻鴻 導演 (部落格:鴻鴻的過氣兒童樂園)
講座時間:10/23 (四) 晚上7:30 (《都市時裝速記》播放完畢後)

主講人簡介


本名閻鴻亞,1964年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的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擁有豐富的劇場編導經歷,目前活躍在文學創作、劇場,以及電影領域。1991年鴻鴻參與編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劇本,並且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讓他由劇場成功的跨足電影領域。

1998年,鴻鴻創立快活羊電影工作室,首次獨立執導的電影處女作《3橘之戀》即獲得威尼斯影展邀展,並奪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除了風格各異的電影作品之外,他也展現了豐富的創作力在文學、劇場和電視等領域。曾經多次獲得文學獎項,並出版多本文集、詩集和劇本,是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工作者。(簡介引用自台灣電影筆記)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Donata Wenders


溫德斯來台訪問的行程,溫德斯的妻子Donata Wenders也會一起。 Donata Wenders是相當之名的攝影師,也曾為溫德斯的電影"樂士浮生錄"拍過劇照。以下是Donata的官方網站,點開Gallery可以看到很多她的攝影作品。

http://www.donatawenders.com/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巴黎德州》的評論 Part 3 by Rey Bianchi



Wim Wenders' Paris Texas (1984) (Part 3)
(commentary by Rey Bianchi (Wen Huei-Min), NCCU English Dept (retired))


What I have written up to now pretty much sums up my impressions of what the story-line was trying to say: that belongs to structure, the sensibility, or the bones of the film.


What follow here is the essence, the sense, the flesh of the story.


1) Paris, Texas - well, after all, the IS the name of the movie, even tho it is only referred to 2 or 3 times in the whole thing. Paris was where Travis came from. More importantly, it refers to his mother more than himself. While he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relate to his mother (Walt asked "why did you buy the land?" Travis: "...I forget"), when he re-discovered Jane, he finally understood what the real meaning of "Paris" was.


The town Paris, Texas was connected to Paris, France by name. The way i see it is that his father always embarrassed his mother when he said that his wife came from Paris. The key word relating to Paris in the story is "fancy". Travis said that "mom was not a fancy woman."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s mother to come from Paris, France because she wasn't a fancy woman. But when Travis talked with Jane that first time and 1) saw her patience, 2) saw her willingness to listen, and 3) realized that Jane had never gone out with any other man, he considered Jane had matured a lot, and so considered her to be a fancy, or proper, woman, one who was worthy of taking care of Hunter. And so he had no problem giving him to Jane.


2) Heights: I mentioned before how Walt and Anne, by living/working high above the city, had isolated themselves. "Height" also had another meaning. After he got himself drunk and said that the place where he and Hunter were staying was not a place for a fancy woman, he moved Hunter to a high place in some hotel which was more worthy for Jane to stay. And the camera often strayed to show high objects. In this situation height also means "clearness." Remember when Travis met Walt high up to tell Walt that he was leaving to find Jane? He also said "it's nice up here; you can see things clearly." A high place was where he should bring Jane; that became very clear to him. Kind of like putting Jane on a pedestal where queens belong. Kind of like a "new Par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ld Paris with an empty lot.


3) A Road movie: this is clear from the lovely symmetry of the movie: Walt getting to know Travis again on their car journey West to California, Travis getting to know Hunter again on their car journey East to Texas, Travis sat in the back going West until the brothers were close again, Hunter sat in the back going East until they really became close again, Travis went West to meet his s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4 years, then went East to meet his wife for the first time in 4 years, Travis was practical and earth-bound because he didn't like to fly, Hunter was a dreamer who talked about rockets and space travel.


4) A Feast for the Imagination: so many wonderful loose ends!!! Are these loose ends for us to think about re the characters?.. Well, for me, no. Rather, for us to think about re ourselves. Just think of these questions:
a) Should Walt have gone to get Travis?
b) Should Travis have gotten into Walt's car?
c) Should Anne have told Travis how to find Jane?
d) Should Walt have given Travis his credit cards and money?
e) Should Travis have allowed Hunter to go with him?
f) Should Travis have met Jane face-to-face?
g) Should Travis have left at the end of the film?

I'll bet that many of us woul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differently, based on our own lives, loves, relationships, fears, money. Just substitute "Would I" for the first 2 words in each question. Paris, Texas is Everyman's film, no matter whether one is isolated or clearly involved, high above or down below, travelling to the East or to the West.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 Rey Bianchi )

《巴黎德州》的評論 Part 2 by Rey Bianchi




Wim Wenders' Paris Texas (1984) (Part 2)
(commentary by Rey Bianchi (Wen Huei-Min), NCCU English Dept (retired))

Jane had isolated herself, partly because Travis had treated her so badly, yes, but also partly because she realized that she herself was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 between herself and her husband. She ran too. She had never worked, so she felt she didn't have the means nor the maturity to care for Hunter.
Hunter was isolated by force of circumstances: that's where he found himself, with no real father o mother around...he accepted it, cause Walt and Anne were so good to him,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missing. He didn't know what it was until his father came back. Even after his father came back, he couldn't know until they spent some time together. When Travis the Traveler said he was going to find Jane, Hunter thehunter said "what about me? I want togo too!....When are we going to go?


The big questions of the movie, which sentimental people ask are: why didn't Travis stay with his family? and Why leave Jane and Hunter alone?


Every one mus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his/her own heart. My answer (and only mine) is that he couldn't. He pretty much gave the answer in the tape recording to his son. He was afraid. Don't forget he had been away for 4 years, and before that had made a mess of his marriage. He had had no intention of going back to his family, and when he tried to fit in, tried to be a father again, when he re-discovered and loved his son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he was afraid. What would happen if he stayed with Jane and Hunter?...would the "real" Travis come out again? Out in the desert had he been planning to make a better life for himself in the future? No. He was running away from himself, and when he came back, he knew himself well enough that he still couldn't trust himself. He knew that much (we can see his effort at trying to find a "perfect" way to live when he polished and arranged the shoes so well, and when he tried to dress so well as a father should. But these ways were superficial).


If i ask will he find himself and go back to be with his family, i have missed the point. The writer/director gives no information about this. No two people will play out the plot of their lives in the same way. Oh, we can influence one another. Anne influenced Travis a lot by telling him where Jane could be found. And influences do change lives. It'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in Anne's case, when trying to get rid of Travis so he wouldn't spend so much time with Hunter, she lost Hunter.


Jane. Jane is Hebrew for "God is gracious." Despite the sleezy type of work that Jane found herself in (we call it a "peep show" in English), she was working in what could be called a relatively harmless type of service. Whether she really helped men or not is again beside the point. The point for the author (to me) is that "every man's voice was your (Travis') voice." Every man who came to talk to her ("I'll listen. I have lots of time") was lost. It was too late, but in some way she was still trying to save Travis - to be gracious -through helping other men. Was she herself still lost? Well, you'll have to think about that....


Not seeing them was good. It was not important. She heard listened to, their voices. When Travis told his story to Jane, he didn't look at her. When Jane told her story to travis, she didn't look at him. The author is showing that the body is not always important in communication (I'll just take off my sweater." "No, no, no, no, no, no! don't"). It is the voice, the word which communicated. Jane was available to listen, to be there, to patiently be of service....this i believe is why Travis felt that Jane was ready to be a mother again.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 Rey Bianchi )

《巴黎德州》的評論 Part 1 by Rey Bianchi

Wim Wenders' Paris Texas (1984) (Part 1)

(commentary by Rey Bianchi (Wen Huei-Min), NCCU English Dept (retired))

Harry Dean Stanton (Travis)
Nastassja Kinski (Jane)
Dean Stockwell (Walt)
Aurore Clement (Anne)
Hunter Carson (Hunter)


...as in any great work of art (the 7 major Art Forms are Music, Literature, Painting, Sculpture, Drama/Theater, Dance, and the newest addition, Film), the task of interpreting the work lies primarily with the viewer/audience. What did you get out of it? should be the question that the artist asks. The universality of a work, its greatness, is determined by the extent that it is identified with and appreciated b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iewers/listeners.


Paris, Texas is great. It has been acclaimed both by audience and jury. It has something to say to all of us.


Whatever you get out of it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what i got out of it. It tells its story, and we observe, and think, and reflect on how it has affected each one of us. What i have to say here is a reflec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me: what i got out of it for myself and for my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For me, it is a story of isolation. Walk and Anne were isolated, living high above the city, working high above the streets, playing out their own little lives as most people do...but it's kind of like every day, every year, was the same for them, repeated over and over (as depicted by Walt spinning that little top while he was
taking the plane to go and meet Travis).


Travis had isolated himself, in disgust over his own inability to love the way he should have, so in desperation he flung himself away from society, getting as far away from it as possible, never wanting to go back. He did not want to go back,
the further out he went, the farther away he got from the past. When Walt found him he had just about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even escaped from Walt after Walt had found him. But deep down in his heart he was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 probably himself - and he kept going on and on and on. One could say that he was wasting his life, but for me, he was a survivalist. He and Jane and Hunter were the survivalists in this story, and that's why they meant so much to each other.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退休教授 Rey Bianchi )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公告] 寫影評換海報,活動開始


寫影評,換海報


看完溫德斯的電影,內心充滿想法與感覺卻無處抒發?

即日起,將你看完溫德斯影展中任一部電影的心得,
以及對於影展的建議或想法,
寄到mysegments@gmail.com,就有機會得到影展海報一張。
注意:字數請在100以上,記得附上系級(服務單位)姓名e-mail

如果影評被刊登在影展部落格上,或者收到e-mail通知,
請在影展時找電影社社長換取影展海報。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公告]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字幕更改

很抱歉,因為影片格式的問題,10/07(二)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 將會是英文字幕。不變之處請見諒。(其實,片中對話不多且淺白,英文字幕也很容易瞭解。)歡迎各位前來觀賞。

電影社社長 彥仕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溫德斯的電影課在政大


大師論壇室

時間:10/31() 15:00-17:00

地點: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劇場

對談:溫德斯導演VS.侯孝賢導演VS.【一頁台北】導演陳駿霖

主持:政大廣電系 陳儒修教授

德國新電影大師溫德斯與台灣新電影之父侯孝賢,當代最受尊崇的兩位導演,在行過數十年的電影路後,重新回溯創作美好的初啟:為什麼要拍電影?而憑藉著純粹無瑕的勇氣和夢想,他們一路開創新的電影語言,一再超越自己、超越觀眾……拍電影,真的有那麼好玩?而【一頁台北】導演陳駿霖,是如何跟隨著大師們的腳步,一頭栽進電影這個行業?報名需加駐相關科系或職業



大師工作坊

時間:10/31() 19:00-21:00

地點: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劇場

主持:政大廣電系 郭力昕教授

20歲的溫德斯,放棄醫學與哲學學業,滿腔熱情想當個畫家,卻沒有考上巴黎的藝術學校,那段時間窩在法國電影圖書館看了上千部電影,從此對電影著了迷。充滿行動力的溫德斯,除了成立公司做製片、當導演之外,還寫影評、攝影,更到大學裡教書,非正統電影訓練出身,卻成為舉世傾慕的大導演。在千載難逢的溫德斯電影學堂,歡迎你前來聆聽與發問。報名需加駐相關科系或職業、想問溫德斯的一個問題



報名方式:
本次溫德斯在政大的所有活動,都在原子映像有限公司的網站上的系統報名。
請密切注意 http://www.atomcinema.com/wenders/


[公告] 溫德斯電影人數限制

因為第一場溫德斯影展人數過多,導致觀影品質下降,故即日起溫德斯影展每場限制70入場。每一場影片放映的晚上六點,在水岸咖啡門口發放號碼牌。六點十五分開放進場。

如有不便敬請見諒。


電影社 社長 彥仕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短片] War in Peace



2007年慶祝坎城影展六十週年而製作的短片集《To Each His Own Cinema》,從世界各地找了36位著名的導演,用3分鐘展現出他們心中的電影院。這個〈War in Peace〉是溫德斯的部份。 溫德斯影展並未安排此短片,所以就在部落格上跟大家分享。

[短片] Twelve Miles to Trona




這個短片是溫德斯在《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中的部份,名為〈Twelve Miles to Trona〉。其他的導演像是Jim Jarmusch、Werner Herzog、陳凱歌,都也有自己的作品。因為此片過短,所以並沒有在溫德斯影展中播放。但這短短十分鐘的短片依舊很精采,剛好在土豆網上找到,就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閱讀] 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生命對我而言只意味著一件事:拍電影。--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回顧這一天,我記起有幾次他的眼裡閃著淚光。
  當一個鏡頭拍攝如他所期望地實現,
  或是在一些誤解之後我們終於明白他的要求,
  他就會感動。

  甚至在準備階段,他眼裡的潮濕經常是我們方向一致的信號。
  看到這個驕傲和「貴族氣」的男人,
  一生中從不流露軟弱的跡象,現在卻是如此易感,有時那麼不堪,
  這該讓我們都去思索一下自己的「堅強」。--溫德斯

  兩位電影大師、兩個獨立而頑強的靈魂,
  在思想上碰撞,在藝術表現上激盪衝突,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生命交流……
  「雲端上的情與慾」拍攝日記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世界著名電影導演。義大利二十世紀四O年代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驅者之一,曾被巴贊稱作「心理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做作品著重描繪中產與富裕階層人們的精神失落與荒蕪,以及在生活中充斥著焦慮的情狀,影片敘述常常以非戲劇性的衝突的人物心緒來鋪陳。

   安東尼奧尼1912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費拉拉。1939年他來到羅馬的電影學院學習導演理論與拍攝,1940年擔任羅馬權威電影雜誌《電影》編輯, 不久因為政治運動遭到解職。後曾擔任法國導演馬塞爾.卡內爾的助手,也為羅西里尼和費里尼寫過腳本。1943年他以第一部記錄片「波河的人們」奠定了新現 實主義的先鋒地位。1950年拍攝處女作「情事」,這部電影被評介為「暗示新現實電影將給義大利新氣息」。1960年,他執導具有新穎風格和充溢現代感悟 的「夜」

  在坎城影展轟動國際。1964年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紅色沙漠」獲威尼斯金獅獎。安東尼奧尼創造性的運用色彩作為這部影片的一個 元素,被評論家認為「紅色沙漠」是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片。1972年,作為關注學生運動的一名左翼義共導演,安東尼奧尼來到正處於「文革」期 間的中國,拍攝了大型紀錄片「中國」。1985年以後安東尼奧尼因病很少拍片。直到十年後,他在溫德斯的協助下完成了寂靜迷人的「雲端上的情與慾」。

  2004年,已逾九十高齡的安東尼奧尼仍繼續履行著他人生信條,「拍電影是我唯一的生存方式」,與王家衛、索德伯格聯合導演最新作品「愛神」(Eros)。

  2007年七月三十日辭世,享年94歲。

(以上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金馬影展] 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


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

導演 : 文溫德斯(Wim Wenders)
國別 : 德
年份 : 2008
片長 : 120min
規格 : 35mm
得獎紀錄 : 2008坎城影展競賽片


影片介紹

世界頂尖攝影師芬恩,享受著上流生活的卓越,直到人生出現大逆轉,讓他拋下一切遠行,來到西西里島首都帕勒摩。在這座古城,芬恩屢遭神祕狙擊;一路 驚險的旅程中,他卻意外邂逅真愛,人生頓時開啟新頁…國際名導文溫德斯再度集合宿命、愛情、神話等元素,主角迎向命運,交織出兼具驚人影像和抒情詩意的奇 遇旅程,對於生命的價值,文溫德斯始終有獨特的詮釋。

The film follows a German photographer (played by Campino, singer of German punk band Die Toten Hosen) who comes to Palermo because he needs to make a clean break from his past. In the city he meets a young woman an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ay of life.

11/10 (一) 日新威秀 1廳 13:00
11/17 (一) 日新威秀 1廳 10:30
11/19 (三) 日新威秀 1廳 22:40

金馬影展網站

[閱讀] 一次:影像和故事


  • 作者:溫德斯/著
  • 原文作者:Wim Wenders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705734

  當代電影中最偉大的藝術心靈之一的德國大導演溫德斯,於其電影中展現了獨具的智慧、創造力及敏感性,其電影已超越了語言及國界。在本書中,溫德 斯將同樣的文學詩意及電影般的場景帶入此一攝影性散文中,它同時也是一本旅行日記、攝影相簿,更是這位導演透過他的詩意之眼捕捉出日常生活一些隱藏著的片 段,以如詩般的旋律訴說著他的心境及看法,鋪陳出了一系列短片般的短篇故事。

   “有一次……”,童話總是這樣開始。溫德斯在這本簡潔優雅的攝影文集中,以文字與影像串搭如同隨興的抒情詩一般。二百多幀的照片、四十多段的日記式散文隨 筆,是溫德斯在世界各地影片拍攝時或堪景時的旅途中記錄下來的各種經歷,尋常或不尋常的。旅行散文和照片日記合二為一,真實的旅行和選景拍攝的工作隨感、 平常生活諸如五百年歷史的阿爾卑斯山農莊小屋、街頭流浪人……書中旅途遍及世界各地:美國、澳洲、日本、峇里島、冰島、俄國、南非等等,其中有許多世界電 影大師和同行故事,如黑澤明、高達、大島渚、馬丁.史柯西斯等等,映照出電影銀幕之外真實的一面。

  溫德斯曾說過:“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 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正說明了這本圖片日記集的風格——影像優美,滿溢生命力和豐富意涵,文筆真摯令人難忘。對溫德斯而言,觀看的詩意和敘述的旋律都 屬於其藝術創造裏決定性的部分,《一次》敘述了一個電影人與世界的相遇、看法和印象,更是溫德斯坦言的心愛之作。(以上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溫德斯(Wim Wenders)傳記


溫德斯傳記(Wilhelm Ernst Wenders)

溫德斯堪稱當今國際地位最崇高的德國導演,也是歐洲電影學院的主席。他曾與荷索、法斯賓達並稱「德國新電影三傑」,擅長以公路旅程來檢視人際與孤獨,而他的製作公司就取名為「公路電影公司」。作品獲獎無數,其中《巴黎德州》《慾望之翼》《咫尺天涯》分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大獎,《事物的狀態》則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溫德斯對各地的文化皆充滿興趣,擅於將不同地域的風貌透過自己的觀點來重新詮釋,近年拍片的重心基本上除了德國之外,更多是在美國、南美、亞洲或非洲等,而本片導演陳駿霖跨文化的背景,與本片欲闡述的概念、敘事出發的位置,都與溫德斯不約而同有些相像,也因此,這部電影讓溫德斯感到好奇與親切,在看過陳駿霖導演的得獎短片與劇本之後,認為他是極有潛力的新銳導演,更慨然允諾擔任本片的監製。

文‧溫德斯(Wim Wenders),外科醫生之子,1945年8月14日,上午8點10分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

「文」(Wim),源於荷蘭語,來自溫德斯母親的姓氏。他的雙親決定取名為此名字,卻被地方當局拒絕了,理由是「文」並非一個適當的德國名字。所以只得另起個發音最相似的名字「維姆」(Wilhelm)作為出生證明與護照上的名字,全名「恩斯特‧維姆‧溫德斯」(Ernst Wilhelm Wenders),「恩斯特」(Ernst)乃溫德斯教父的名字。

從位於魯爾區工業城奧伯豪森的體育專門高中畢業後,溫德斯開始在弗萊堡 (Freiburg)與杜塞道夫學習醫學(1963-64)與哲學(1964-65)。不過他卻中斷了他大學學業,決定要成為一名畫家。溫德斯1966年 10月搬去巴黎,但並未通過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他轉而在美國藝術家強尼弗里德崙德(Johnny Friedlander)位於蒙帕拿斯(Montparnasse)的工作室中當雕刻師。在那段期間,溫德斯成了法國電影資料館 (CinemathèqueFrancaise)的常客,一天最多可以看五部電影,總共累積了超過上千部的片量,並自此對電影著了迷。

溫德斯於1967年回到德國,短暫地在聯美影業(United Artists)的杜塞道夫工作室工作,接著在秋季進入甫於慕尼黑成立的電視與電影大學(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Film München,HFF Munich)就讀。(法斯賓達曾被該校拒絕,一怒之下便馬上捲起袖子拍電影給他們好看)1967至1970年於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求學期間,溫德斯也在《電影評論》(FilmKritik)擔任影評,並為慕尼黑當地日報《南德日報》(SüddeutscheZeitung)、與《Twen》、《明鏡週刊》(Der Spiegel)等報章雜誌撰寫影評。同一段期間溫德斯完成了許多短片,在1968年的盛夏,他因為參加抗議對學運領袖杜奇科(RudiDutschke)攻擊事件的示威運動而遭到逮捕,並因拒捕而被判緩刑六個半月。

溫德斯畢業時以原本半小時三十五釐米的預算,交出《夏日遊記》(Summer in the City)這部十六釐米黑白劇情長片。但他真正開啟他的職業生涯是在1971年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守門員的的焦慮》(The Goalkeepers Fear of the Penalty Kick),改編自友人彼得漢克(Peter Handke)之同名小說。

1971年溫德斯和其他十四名德國導演,創設「作者電影出版社」(Filmverlag derAutoren)製片公司兼發行商,日後成為德國新電影核心。1974年成立文溫德斯製片公司(Wim Wenders Produktion)(成立於慕尼黑,1978年遷到柏林)。繼《守門員的焦慮》後,該公司又發行了《紅字》(Scarlet Letter)、《愛麗斯漫遊記》(Alice in theCities)、《歧路》(The Wrong Move)以及《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年,溫德斯於柏林設立「公路電影製片公司」(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Inc),其不僅只發行溫德斯的電影,到2003年為止,更製作了超過百部的電影。除此之外,80年代早期,溫德斯還與Chris Sievernich在紐約成立「灰色城市製片公司」(Gray CityInc.)。

在這些不同電影公司擔任製片與導演的同時,溫德斯儼然已逐漸成為德國新電影的重要人物之一。

1977 年完成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是溫德斯的首度跨國製作,並且受到柯波拉的注目。隔年溫德斯應柯波拉之邀前往美國為西洋鏡製片公司(ZoetropeProductions)執導《漢密特》(Hammett),直到1982年才告完竣。在這段受到阻礙的拍攝期間,溫德斯亦執導了《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與友人導演尼可拉斯雷合作)與《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後者勇奪1982年威尼斯金獅獎,是溫德斯首度獲得國際大獎之肯定。

1982年夏天,結束困難重重的美國拍片經驗後,溫德斯為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Festspiele)執導了他第一齣(也是唯一的)舞台劇,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的《Über dieDörfer》。

同年溫德斯從洛杉磯搬到紐約,開始與山姆謝普(Sam Shepard)合寫劇本,兩人於1978年結識,當時溫德斯原本希望由山姆謝普擔任《漢密特》的主角(不過片商拒絕了溫德斯的人選)。溫德斯曾根據山姆謝普的《汽車旅店記事》(Motel Chronicles)編寫初稿,但他們兩個後來決定從頭開始。最後這部電影於1983年夏天開拍並定名為《巴黎德州》(Paris, Texas)贏得1984年影城金棕櫚獎。《巴黎德州》讓溫德斯成為80年代影痴們膜拜的導演之一,同時他的電影也越來受到主流觀眾喜愛。

同年,溫德斯成為柏林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的學員。

1987 年,《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此外他也發行了第一本攝影集《Written in the West》,反映出他對美國西部的迷戀。日後他亦推出許多相關書籍與文集,或是在電影中有所抒發。溫德斯也出版了一系列伴隨著電影推出的書籍。(《公路之王》是第一本,之後還有《巴黎德州》、《尋找小津》(Tokyo-Ga)、《慾望之翼》等等)

1989年,溫德斯獲頒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榮譽博士。

1991 年溫德斯完成了長期的科幻電影《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拍攝計畫。因不滿被迫發行刪減過的版本,在電影上映之後,溫德斯繼續進行剪接工作,並於十二年後發行了片長五小時的導演剪輯版。同年溫德斯在德國比勒費爾德(Bielefeld)榮獲F.W.穆瑙獎(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Award)。

在拍完《尋找小津》(Tokyo-Ga),這部關於溫德斯最喜愛的導演;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紀錄片後,他拍攝了關於設計師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的紀錄片。《城市時裝速記》(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是他的第四部電影記事,緊接在後的是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合作的《在雲端上的情與慾》(Beyond the Clouds)。其它90年代早中期的作品包括《咫尺天涯》(Far Away, SoClose),《慾望之翼》續集,以及《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和《光之幻影》(A Trick of the Light)。

從1991年至1996年,溫德斯被派任歐洲電影學院(European Film Academy)負責人,隨後被選為主席並擔任至今。1993至1999年間,溫德斯於母校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擔任教職,2003年起則在德國漢堡藝術學院(Hamburg Academy of Arts, HfbK)教書。

1995年,受瑞士佛里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ibourg)神學院獲頒為榮譽博士。

從此以後,溫德斯就以在美國拍攝英語片為主了,其中包括《終結暴力》(The End ofViolence)、得獎音樂記錄片《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以及拿下2000年柏林銀熊獎的《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在2002年的《十分鐘前》(Ten Minutes Older)與其他導演們如賈木許(Jim Jarmush)、史派克李(Spike Lee)、陳凱歌、荷索(Werner Herzog)、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維多艾里斯(Victor Erice)合作。同年溫德斯在德國與BAP友人,拍了另一部關於科隆(Cologne)一個搖滾樂團的音樂記錄片《科隆頌詩》(Ode to Cologne),該樂團以當地方言演唱歌曲,在德國其他地方都得加上字幕放映。

2001到2003年之間,溫德斯也在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所監製的「藍調百年」(BLUES)系列影集中拍攝了《黑暗的靈魂》(The Soul of A Man)一段。2002年,溫德斯編導了短片集《十分鐘前》的其中一段〈時間賽跑〉(Twelve Miles to Trona)。

在《Written in the West》之後,溫德斯的攝影展《Pictures From the Surface ofthe Earth》接連在柏林漢堡車站當代藝術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Museum)、畢爾包(Bilbao)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展出,並且巡迴亞洲、澳洲、歐洲等地的美術館。

2004年,溫德斯在歐洲發行了《豐饒之地》(Land of Plenty),在電影裡處理了美國的貧窮和偏執問題。《豐饒之地》總結了溫德斯的洛城三部曲(LA trilogy),其中包含了《終結暴力》和《百萬大飯店》。

2004年夏天,溫德斯拍攝了《別來敲門》(Don't Come Knocking),他與山姆謝普合作的第二部片,是一部融合了公路電影、後現代西部片、家庭故事的悲喜劇。他們兩人一起在劇本上已經構思了三年之久,山姆謝普還擔任演出主角。

2006 年,溫德斯待在剛果,參與了西班牙的無國界醫師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拍攝計畫,最後的成果〈Invisibles〉於2007年的柏林影展舉行首映。在自編自製自導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Cinema)的其中一段〈和平時期的戰爭〉(War in Peace)後,溫德斯回到家鄉杜塞道夫,之後到了帕勒摩(Palermo)拍攝他的新劇情長片《帕勒摩獵影》(Palermo Shooting),宣示了從九零年代中期開始的美國拍片時期結束,溫德斯回歸了歐洲土地。

溫德斯與他的妻子,攝影師朵娜塔溫德斯(Donata Wenders)現今居住於洛杉磯與柏林。

溫德斯對各地的文化皆充滿興趣,擅於將不同地域的風貌透過自己的觀點來重新詮釋,近年拍片的重心基本上除了德國之外,更多是在美國、南美、亞洲或非洲等,而本片導演陳駿霖跨文化的背景,與本片欲闡述的概念、敘事出發的位置,都與溫德斯不約而同有些相像,也因此,這部電影讓溫德斯感到好奇與親切,在看過陳駿霖導演的得獎短片與劇本之後,認為他是極有潛力的新銳導演,更慨然允諾擔任本片的監製。


作品年表

1968年《重新出擊》Same Player Shoots Again短片
1969年《銀色城市》Silver City短片
1969年《阿拉巴馬:兩千光年》Alabama: 2000 Light Years短片
1970年《夏日記遊》Summer in the City
1971年《守門球員的焦慮》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
1972年《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1974年《歧路》False Movement
1974年《愛麗絲漫遊記》Alice in the Cities
1976年《道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7年《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
1980年《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
1982年《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82年《漢密特》Hammett
1984年《巴黎,德州》Paris, Texas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85年《尋找小津》Tokyo-Ga紀錄片
1987年《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9年《城市時裝速記》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紀錄片
1991年《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1993年《咫尺天涯》Faraway, So Close!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1994年《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1995年《在雲端上的情與慾》Beyond the Clouds
1996年《終結暴力》The End of Violence
1999年《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紀錄片
2000年《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獲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2004年《樂士浮生錄 2--名揚四海》Musica Cubana
2004年《豐饒之地》Land of Plenty
2005年《別來敲門》Don't Come Knocking
2008年《帕勒摩獵影》Palermo Shooting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溫德斯電影伴我行 /陳儒修


猶記得初看《巴黎,德州》的震撼:一個面無表情的男子在沙漠中踽踽獨行,他說他要去巴黎……。導演溫德斯呈現每個現代人的夢魘──明明已迷失方向,卻得繼續活下去。這是溫德斯與德國新電影運動其他導演(何索、法斯賓達、雪隆道夫)必須承擔的歷史宿命。

幸運的是,他們這一代人在搖滾樂與美國電影中找到救贖的力量,而溫德斯帶給我們《慾望之翼》《愛麗絲漫遊記》《里斯本的故事》等劇情片,以及更精彩的《尋找小津》《城市時裝速記》紀錄片,讓我們即使也是孤獨地在公路上走著,卻不會覺得寂寞。

(筆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現為政大電影社指導老師。)

10/23 (四) 都市時裝速記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10/23 (四) 都市時裝速記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
Wim Wenders│West Germany1989ColorGerman, EnglishChinese subtitles79 min

本紀錄片以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為主角,主要是對山本耀司的採訪,與實際拍攝山本耀司準備一場時裝秀的過程。溫德斯並未對山本耀司的一切進行評論,超脫對個人及產業的簡單評價,提升到一個對社會及歷史的層次進行思考與討論。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is a fascinating documentary by Wim Wenders that explores the work of noted Japanese fashion designer Yohji Yamamoto. The filmmaker follows Yamamoto from Tokyo to France as the designer arranges his Paris showing. Through a dialogue between the director and his subject, the film offers an original take on the meaning of fashion and style in the art world as well as in contemporary life.




10/21 (二) 尋找小津 Tokyo-Ga
Wim Wenders│USA, West Germany1985ColorEnglish, Japanese, GermanChinese subtitles92 min

慾望之翼的片尾獻詞,他將該片獻給三個電影天使─塔可夫斯基、楚浮與小津安二郎,在尋找小津的片頭,溫德斯形同自首的表白:「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紀仍然有什麼神聖的事物存在...或者在電影中有什麼神聖的寶藏,對我來說那會是指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在此溫德斯化身為旅人,尋找小津電影當中的東京的殘跡,並且讓小津電影當中的標記之一的笠智眾帶領我們來到小津的墓前,揭露小津安二郎作品當中最深邃的機密。 (哲學系 江鈺棋)



Wim Wenders went to Japan searching for the spirit of his favorite filmmaker, the Japanese master Yasujiro Ozu who died in 1963. Through his travels Wenders uncovers very interesting oddities. He says, "If in our century something sacred still existed…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like a sacred treasure of the cinema, then for me that would have to be the work of the Japanese director, Yasujiro Ozu".

10/17 (五) 里斯本的故事 Lisbon Story

10/17 (五) 里斯本的故事 Lisbon Story
Wim Wenders
│Germany, Portugal1994ColorEnglish, Portuguese, GermanChinese subtitles100 min

電影錄音師菲利普,接獲導演老友一張求救的明信片,帶著器材和家當,便風塵僕僕的奔赴至葡萄牙里斯本。抵達好友的大房子之後,卻找不到他的蹤跡。只留下些許線索,玩笑似的痕跡。菲利普在里斯本的大街小巷裡,收集著被人們忽略的聲音。走訪各處巷弄、船塢、教堂,結識了一群樂團朋友(在葡萄牙有國寶級地位的聖母合唱團Madredeus)還愛上了擁有天籟般嗓音的女歌手。全片散佈迷人的聲音旋律、喃喃自語的影像哲思、里斯本湛藍晴空的誘人景色。溫德斯說「里斯本故事」是自己有史以來最具「娛樂性」的作品,邊拍邊寫的電影即興創作,是了解溫德斯電影的最佳入門選擇。看似隨性簡單,卻處處展現溫德斯對電影的熱愛。引領觀者去探索電影的原始魅力,思考未來,傳達了電影工作者對工作無止盡的熱情。 (中文系 晴安)

When he receives a cryptic call from his filmmaker friend to come to Lisbon to help with a project, a sound engineer sets off for the Portuguese capital. Upon arrival, the confused sound man finds only an unfinished film and the splendors of the city. A commentary on the contemporary state of filmmaking from iconoclast Wenders.


10/16 (四) 雲上的日子 Beyond the Clouds


10/16 (四) 雲上的日子 Beyond the Clouds

Al di là delle nuvole
Michelangelo Antonioni, Wim Wenders
Italy, France, Germany1995ColorFrench, English , ItalianChinese subtitles 112 min

對電影的熱愛會有多熾烈?八零年代之後的安東 尼奧尼經中風後半身癱瘓,已失去了言語的能力,堅持「拍電影就是生命」的安東尼奧尼在八十三歲高齡時在溫德斯的協助下,從安東尼奧尼所寫的《台伯河畔的保 齡球道:一個導演的故事》中抽出了四段故事,完成了這部電影。影片敘述一名導演飛往世界各地尋找電影題材所得見的四個故事,四個故事卻不是飄浮在雲端的故 事,而是安東尼奧尼一貫追問的人的狀態,對人生的所有感悟都聚斂為看似簡單的相逢際遇,在煙蘊中藏著詩一般的哲思。而執行導演溫德斯後來將他與安東尼奧尼 合作的事情寫成《和安東尼奧尼在一起的時光》一書。 (哲學系
江鈺棋)

Antonioni's first film since suffering a stroke in 1985 is based on stories from his book THAT BOWLING ALLEY IN THE TIBER and was realized with help from Wenders. Taking place in Ferrara, Portofino, Aix en Provence and Paris, each story, which always has a woman as the crux of the story, invites you to an inner journey. As Antonioni says, "towards the true image of that absolute and mysterious reality that nobody will ever see."

10/14 (二) 巴黎德州 Paris, Texas


10/14 (二) 巴黎德州 Paris, Texas

Wim Wenders
│France, West Germany 1984ColorEnglishChinese subtitles147 min

「我是從這 裡開始的。」崔維斯指著手中照片,那是一塊荒漠。甜蜜婚姻成了過去,失落的崔維斯來到此地,渴望重新開始。然而,母體終究是遙不可及的,任何歸零的幻想, 都有如「巴黎德州」這個奇異的混合體一樣,引人發笑。崔維斯知道,其實這裡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有的只是過程。於是他放下重逢的母子兩人,悄悄地離開 了。「流浪」是溫德斯電影的主題,巴黎與德州的相遇或許正像導演自身的經歷一樣,在不同文化間穿梭;沒有固定的根,卻能處處為家。(政研所 張又升)


This unusual road movie, tells the tale of Travis, a man lost in his own private hell. Presumed dead for four years, he reappears from the desert on the Mexico border, world-weary and an amnesiac. He traces his brother Walt who is bringing up Hunter, his seven-year-old son, his ex-wife Jane having abandoned him at Walt's door several years before. As virtual strangers, Hunter and Travis begin to build a wary friendship and conspire to find Jane and bring her back to be a real family. Paris, Texas is probably Wim Wenders' most well known, critically acclaimed, and successful movie, winning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rizes including the Cannes Palme D'Or for Best Film in 1984.


10/10 (五) 公路之王 Kings of the Road


10/10 (五) 公路之王 Kings of the Road

Im Lauf der Zeit
Wim Wenders
West Germany1976Black and WhiteGermanChinese subtitles175 min


一個因互相了解而分開的故事─Bruno是個流浪於各個城鎮之間的電影放映機修理工人,某天他遇見了企圖自殺未遂的 Robert,從此這兩名男人就一同遊走東西德的邊界之間,女性似乎在這部作品當中缺席,卻又是無所不在,德文片名為『時間的流逝』,旅程當中他們明白 了,時間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跡與改變。在這近乎抒情的作品當中,溫德斯摒棄傳統電影當中的心理動機的描繪與戲劇性,反映了他對他對小津安二郎的喜愛,多年之後便出現了『尋找小津』這樣的作品。
(哲學系 鈺棋)

Kings of the Roa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that develops between two men - movie projector repairman Bruno and suicidal Robert - as they travel in a truck on the dusty roads along the bor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By the end of their journey, they derive comfort from the fact that "in the course of time" (the film's German title) their lives have taken on some shape and some significance."KINGS OF THE ROAD is a quiet, almost lyrical film that disdain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suspense and dramatic tension. In that sense, it reflects Wenders's admiration for the films of Yasujiro Ozu".



10/9 (四) 歧路 The Wrong Move


10/9 (四) 歧路 The Wrong Move

Falsche Bewegung
Wim WendersWest Germany1975ColorGermanChinese subtitles103 min

Wilhelm Meister為了逃離充滿壓抑的家鄉,搭上火車向遼闊的遠方尋求靈感。但在旅途中,怪異的事情卻接踵而來。在看似茫然的旅途中,其實是藉以探討現代人斷 裂的溝通關係,以及美國文化對戰後西德新一代的影響,同時也呈現出納粹德國的歷史對新一代造成的困擾。而最後在他歷經死亡的危險後,終於擺脫了上一代的牽絆,爬上了境內最高的山峰。本部片是「公路電影三部曲」的第二部,劇情改編自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The story follows the wanderings of an aspiring young writer, Wilhelm Meister (Rüdiger Vogler), who begins his journey by leaving his oppressive mother and hometown, traveling about West Germany gathering an odd cast of friends, and winds up alone in Zugspitze. His thoughts are occasionally presented in voice-over. The movie is a rough adaption of Goethe's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10/7 (二)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


10/7 (二)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

Alice in den Städten
Wim WendersWest Germany1974Black and WhiteGerman, English, DutchEnglish subtitles110 min


菲 力普是一名旅居美國的德國記者,事業碰到不順的他,決定先回自己的家鄉德國去。在機場卻碰到罷工,只有隔天有一班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班機。並遇到了一對 母女,約定明日彼此照應一起搭往阿姆斯特丹。沒想到母親卻失約了,丟下了小女孩愛麗絲,於是菲力普只好自己帶著愛麗絲前往荷蘭,並開始尋訪愛麗斯的外婆。 一路上菲力普與愛麗絲慢慢培養出奇妙的感情。過往的旅途上曾是那樣的迷惘無依,追尋的是自我、真實、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又或許只是一絲絲互信互需的 柔情。此片為「公路電影三部曲」的第一部。(中文系 林易柔)

An unusual friendship blossoms between a German journalist on the roa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precocious nine-year-old girl abandoned by her mother.
Inventive and witty, Wenders reflects on the influences of American pop culture on postwar Europe. Accepted to be one of Wenders' most poignant films and often compared to Chaplin's The Kid, Alice in the Cities was the first of Wim Wenders' films to be shot in p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ubsequently won the 1974 German Critics Prize.


10/3 (五) 咫尺天涯 Faraway, So Close!


10/3 (五) 咫尺天涯 Faraway, So Close!

In weiter Ferne, so nah!
Wim Wenders│Germany1993Color, Black and whiteGerman, French , EnglishChinese subtitles144 min

故事延續著《慾望之翼》,另一位天使
卡西爾也想變成凡人,但與達米爾不同的是,他的動機並非出自於愛,而是為了幫助人類。從卡西爾冷眼旁觀,看過了太多人類所遭遇的問題,便自覺知道問題所在。變成凡人的他,在天使的看護下,幫助黑幫分子通尼從犯罪生涯裏擺脫出來,並且和失散的姐姐重新團聚,直到傳來了上帝要召回所有流散在人間的天使的消息。

In this sequel to "Wings of Desire," the angel Cassiel, who watches over humanity with pity, sympathy and love, gives up his wing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humans feel and think. As he wanders through the troubled city of Berlin, experiencing the new sensations of his earthly body, Cassiel becomes involved in a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having to do with former Nazis, smuggled weapons and long-lost relatives.



10/2 (四) 慾望之翼 Wings of Desire




10/2 (四) 慾望之翼 Wings of Desire
Der Himmel über Berlin(柏林蒼穹下)
Wim WendersWest Germany1987Color, Black and whiteGermanChinese subtitles127 min


故事發生在冷戰結束前的柏林,片中的天使總是在旁靜靜地觀察人們,聆聽人們的心聲。達米爾對自身的單純精神性存在感到厭 倦,他希望能夠感受那份存在的重量,就如人類一般。雖是超脫世俗的天使,達米爾卻愛上了馬戲團吊鞦韆的表演者,並決定穿越人神之間的界線。本片用天使靜觀 的角度,審視柏林的過去與現在。而平凡人的生活在天使的見證下,卻顯得深負哲思意涵。黑白與彩色的交換,平滑漂移的鏡頭,音樂與音效的處理,都令人印象深 刻。〈柏林蒼穹下〉絕對是溫德斯作品中最精采的一部,此片也為導演獲得第41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國貿系 柯彥仕)

The sky over Wenders's war-scarred Berlin is full of gentle angels wearing trench coats who listen to the tortured thoughts of mortals and try to comfort them. One wishes to become mortal after falling in love with a beautiful trapeze artist. Peter Falk, as himself, assis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by explaining the simple joys of a human experience, such as the sublime combination of coffee and cigarettes.
Full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human life, Wings of Desire is one of the best film he've ever made.

溫德斯影展 The King of Roads



10/02(四) 慾望之翼 Wings of Desire
10/03(五) 咫尺天涯 Faraway, So Close !
10/07(二) 愛麗絲漫遊記 Alice in the Cities
10/09(四) 歧路 The Wrong Move
10/10(五) 公路之王 Kings of the Road
10/14(二) 巴黎德州 Paris, Texas
10/16(四) 雲上的日子 Beyond the Clouds
10/17(五) 里斯本故事 Lisbon Story
10/21(二 尋找小津 Tokyo-Ga
10/23(四) 都市時裝速記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10/23(四) 電影講座:歧路尋羊──溫德斯的電影旅程 主講人:鴻鴻 導演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大門旁水岸咖啡
時間: 晚間6點在水岸門口領取號碼牌,限70人入場。
晚間6點15分開放進場。



主辦單位:政大電影社
指導單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頂大辦公室
協辦單位:原子映象
特別感謝:水岸咖啡館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新聞稿] 威尼斯評審團主席文溫德斯將於10月底來台

威尼斯評審團主席文溫德斯將於10月底來台

暌違30年,本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主席文溫德斯與夫人朵娜塔溫德斯,即將於十月下旬再度登台!此行除了為文溫德斯首部監製的台灣電影《一頁台北》進行宣傳活動,還將見識台北名勝風景,為電影勘景,更將與學生、創意產業工作者以及廣大影迷進行會面交流。


目前正在威尼斯影展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百忙之中仍密切關心他所監製的台灣電影《一頁台北》拍攝進度,目前已經確認文溫德斯將在威尼斯影展羅馬影展結束之後,於10月24至30 日來台展開七天的拜訪行程,其中三天公開行程中,將進行【溫德斯看見台北。啟程記者會】、【溫德斯的電影課】講座與座談會、【溫德斯看見台北。夜市篇】勘 景、【出發,跟著溫德斯去旅行】簽名會等活動。


此行,最特別的是,文溫德斯夫人朵娜塔溫德斯Donata Wenders亦將隨行,朵娜塔溫德斯不僅為享譽全球的攝影藝術大師,也同時擔任過文溫德斯電影《樂士浮生錄》等的劇照師,鶼鰈情深可說國際影壇美談。


文溫德斯曾以《巴黎德州》、《慾望之翼》、《咫尺天涯》分獲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大獎,《事物的狀態》獲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近年則致力於《樂士浮生錄》、《里斯本的故事》等跨國電影的拍攝及合作,以呈現世界各地迥異的文化風貌。最近亦積極培養與發掘新銳導演,台灣新銳 導演陳駿霖所執導的電影《一頁台北》就是獲得文溫德斯青睞的最新作品。


文溫德斯雖然是國際大導演,卻非常重視與在地影迷、學生交流的機會,此行除了舉行公開座談外,還將舉行一場《里斯本的故事》DVD簽名會。此外,文溫德斯還將親自為《一頁台北》進行場勘工作,希望在深入瞭解台灣文化風貌後提升他在台灣拍攝電影的可能性。


《一頁台北》不僅獲得今年新聞局策略性補助獎金1200萬元,更入圍2007年釜山影展PPP,也是繼去年蔡明亮導演羅浮宮電影計 畫《臉》FACE之後,成為今年唯一獲選2008坎城影展L’Atelier工作坊的台灣電影。美籍華裔的新銳導演陳駿霖在2007年以短片《美》獲得柏 林影展短片競賽銀熊獎,這齣以台北夜市為背景的浪漫愛情短片,描寫麵攤打工男孩與嚮往留學女孩之間的愛情,深深打動國際資深製片李仁兒的心,決定將陳駿霖 介紹給文溫德斯,並邀請他擔任監製,實現陳駿霖將《美》改編成劇情長片《一頁台北》的夢想。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2977&ctNode=3802

[新聞] 去東京忘了上廁所


0‧

再一個半月,本屆威尼斯評審團主席溫德斯(1945-)就要來台灣了。 不少台灣人(據說還有很大的官方單位),對於這位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的德國大導演,抱持不少期望或幻想。

台灣人對溫德斯的興趣最先來自於,他在七零年代崛起國際影壇的三部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在九零年代,一直是台灣影迷很喜歡再三提起的話題。

這三部電影的孤獨、疏離、流浪與空虛的存在主義式主題,一直貫串到他後來的影片,並綻放出一幅幅奇妙且神秘,新的電影與人生思考空間。

他至今共拍出七部紀錄片,涉及古巴音樂的【樂士浮生錄】,以及向小津致敬的【尋找小津】,很是教眾多台灣影迷神魂顛倒。

大家對於溫德斯東方情結的印象,來自他不僅公開宣稱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對他電影創作影響至深的導演,還身體力行地跑去東京【尋找小津】。

小津在這部紀錄片中變得很零碎,倒是溫德斯更早公然承認的好萊塢情結,突然喚起我們更完整的記憶:被西方影壇封為最具日本味的小津,也深受好萊塢的影響。

1‧

溫德斯是我們見過「最有趣」的導演,他每部電影都在向觀眾,或暗示,某種不可捉摸的朦朧(如【事物的狀態】1983,【慾望之翼】1987),或明示,一定有可捉摸的具體物事(如【巴黎德州】1984,【里斯本的故事】1994)。

可是到後來,他都在告訴我們,他要不捉不到,要不竟就摸到別的地方去。

【尋找小津】(【Tokyo-Ga】1985)再度陷入這種「溫德斯繭(Wenders-Coon)」之中。 不過,這次靠著溫德斯所謂的「最神秘的電影」(小津的電影)之神助,他沒被綑得那麼緊。

但是,看的人卻也因此放鬆得散漫到不行──就像這部號稱要尋找小津的電影,卻教人眼中看著東京,內心遠離東京;心中預存小津,眼前的幻影波光卻遠遠走到了小津的荒涼。

小津所有電影中景像最荒涼的一部是【東京之宿】(1935)。

電影敘述兩個貧窮的單親家庭,一個由父親帶領兩個小男孩,一個由母親牽著一名小女孩,在荒涼的東京郊外的工業區,來來回回,尋尋覓覓一份工作,一個可以安居的角落。 電影一開始,是父親與兩小男孩在砂石路上,三人沒力沒氣地拖著步伐,四周大廠房林立,野草也遍地。

電影最後,這個父親搶了工廠的錢,去幫助那個母親,她的小女孩生病性命垂危。他走入深夜而荒涼且破敗的工業區路上,他告訴曾收留他的朋友說,他要去警察局自首。

確實「很有趣」,小津在他54部電影中,只帶給我們這麼「一片」的荒涼,溫德斯只用一部電影,就暗示我們他與小津之間的全盤荒涼的關係。

東京,在溫德斯的攝影機下,不僅疏離、虛空,而且孤獨的荒涼。

這次的東京流浪,溫德斯還是捉不到小津(的精神),而是摸到了「警察局」。

溫德斯去向小津(的靈魂)「自首」。

2‧

小津電影的「法」度之嚴謹,我們在書上已見識太多,在報章雜誌上耳聞更久。

這回透過片中小津的御用攝影師厚田雄春的口中,我們更親眼見識到小津如何緊守著「電影之行進與時間之前進」的一致性,這種滴水不漏的緊密刻度而拍片。

厚田說他最珍惜小津送他的那只特製碼錶,但他在小津死後仍為其他導演掌鏡。

曾經跟小津傳出緋聞的原節子,在【東京物語】(1953)結束時,她也在火車上緊緊捏著婆婆遺留給她的遺物手錶。

但是,小津過逝後,原節子便從此消失影壇。

原節子是小津電影與人生中的春風,唯一滴水不漏的春風。

溫德斯這部電影是他所有電影中最隨性的一部,隨性到好像觀光客般的隨便。

溫德斯在這部影片中的每一片小津訊息,組合成有如【東京之宿】中那個給擺放在荒郊野外的大工業區。

溫德斯給觀眾的是一條破敗荒涼的東京之路。

溫德斯所拍的每一個東京場景,既沒法深入到小津電影中,展現出東京人那種靈魂在機械化之中的深度(註1),更無能展現出小津電影那種在法度之中機械化的神妙境界。

溫德斯帶著我們去找小津,小津卻一直站在我們後面。

溫德斯一路向警察局問路,每進去一次就被「東京的警察」(柏青哥、高爾夫練習場、地鐵)關了一次。

這一個個像觀光客般自投羅網的「自首」過程,最能洩漏溫德斯這位1984年坎城金棕櫚大獎得主(【巴黎德州】)、1987年坎城最佳導演(【慾望之 翼】),對於東方社會的瞭解程度與一般西方文人無二的秘密,就在他「從沒到警察局裡去上廁所」──廁所(註2)在小津電影中扮演著真正「神秘」(以溫德斯 在電影一開始的話來說)的角色。

3‧

但溫德斯一開始就很老實地說,他「不是來東京朝聖」(註3),他更老實地說他其實是來尋找小津電影中的痕跡。

只是他所捉摸到的這些痕跡,都有著另類的東京景象,卻沒有小津的東京另類神象。

妙的是,他說當代東京人在過度膨脹的視覺映像中存活,內心中卻毫無生命的意象,他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東京,徒讓觀眾徘徊在小津電影的生命意象之外。

我們看了小津的電影,內心很想喝一杯酒,口腔總是滿滿的津水。我們看了溫德斯的小津,既沒一點點的酒意,也沒一口津液。

溫德斯也察覺到自己真的在「自首」,他只好帶我們去找小津電影中殘留下來的三大「視覺映像」。

第一個是笠智眾,他是小津中後期電影中的永恆演員;他當時還活著並在拍電視劇。

第二個是厚田雄春,這個攝影師當時則已沒法再去拍別的導演的片。

第三個是溫德斯打出的「王牌」,他請笠智眾帶我們到小津的墓前。這個墓上的字,透露出小津電影的最高機秘。

很不善於表達乃至表演的笠智眾(註4),這回在雙手空空(沒有劇本又沒有小津的指導)之下,一字一句完出自自己內心所能闡述的小津,幾乎站在他所主演的【東京物語】等電影的後面:一個凌亂又失措的後台。

溫德斯如此紀錄著小津的第一號演員。

別人排演一兩遍就可以開演,笠智眾說他拍小津電影的最高紀錄是,排了二十遍、NG了二十遍。

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八十歲的老人跪在那裡,溫德斯用比笠智眾更木訥的鏡頭語言與問題,教我們看到了小津眼中這個最笨的演員,最不機械化卻最沒有靈氣的表演──竟然就在一部以小津為核心的電影。

此等窘境,想來不禁令人又是辛酸又是莞薾:小津如果還在,碰到小津恐怕要嚇得不禁跟著笠智眾下跪的溫大導演,這下恐怕要重修四十年,才能令小津滿意他的運鏡了。

4‧

厚田雄春那一番「大戶人家的狗」、「還好有強壯的胃,否則無法勝任老趴在地上的攝影工作」、「小津對於時間與道具的精密計量」言說(註5),我們已經不知在多少地方拜讀過多少遍了。

很離奇的是,溫德斯的鏡頭卻完全沒有想到小津,否則電影應當會傳達出像【秋刀魚的滋味】(1962),最後笠智眾嫁了女兒後,寂寞到不行地待在廚房裡,那份「古藤老樹昏鴉」的「東方式虛空」氣味。

溫德斯緊抓著這兩條小津電影的尾巴(笠智眾、厚田雄春),以告慰我們已然乏味的「津」水。

然而,畢竟溫德斯還是用他的「王牌」,終於帶給了我們一份驚奇。

多少年來,我們已經太也熟知小津墓碑上刻著的那個「無」字傳奇,然而,直到我們看到電影才吃驚於,所有過去談到這部電影以及這個字的文章,竟然都沒提到這個墓碑是一塊全黑的大理石。

一個陰刻的「無」字深深陷進黑色的大理石中,那是真正的「無」──這片完全漆黑又深陷之「無」,有如太空中的黑洞,四十年來不斷吸引多少人,只要接近它的,都被它所完全吸納進去。

差別在於,絕大多數人心甘情願被這個黑洞所吞噬,有一小部份人受到這股強大的引力也被吸進去,卻相信在黑洞的深處中,必須(不只是應該)要蛻變出另一個「經過黑洞的小我」。

就像溫德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它的日文意思是:「東京風情畫」──真正在尋找小津的人,身體內必當懷抱著這股神秘的力量:「在這樣的東京紀錄片中,小津的風情能從何吹送出來?」

這不是一句話,卻比溫德斯在片中紀錄的千百句老實話,需要更機械化的老實功夫(註6)。

(1)小津電影奇妙處之一,在描寫機械生活中人的同時,也展現出靈魂在機械中的迷人面貌。

(2)廁所與排洩,相較於小津電影中奔放四射的頑童與笑話,折射出小津電影中所欲展現的不可言說世界。個中以【早安】(1959)最具代表性。

(3)小津電影光是標題直指東京的就有五部,【東京合唱】1931、【東京之女】1933、【東京之宿】1935、【東京物語】1953、【東京暮色】1957;我們這一系列文章未來也將透過這五部電影,「真的」來尋找小津。

(4)笠智眾已於1993年逝世,得年90歲(1904-1993)。

(5)非常奇怪的是,在之前那麼多談到這部觀光客式電影的文章中,竟然都沒有提到厚田雄春在片中,談到小津生平只對他讚美過一次。那一次,是要拍醫院中一 個剛死去的老人。厚田說那天窗外已經陽光四射,他還在屋內打上光;小津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厚田說他不要一個老人死在黑暗中,小津聽了之後立即對他大為讚 賞。在這個地方上,最能彰顯出小津電影迷人處之一:小津電影即便在最灰暗的場景中(例如像【東京物語】的媽媽最後死了,像【秋刀魚的滋味】最後笠智眾孤寂 地坐在廚房裡),觀眾都無法不感覺到,在那個畫面中滲進來些許令人備感溫潤的光線。

(6)【尋找小津】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小津那個黑漆漆的墓碑外,就是溫德斯在東京鐵塔上遇到德國另一位大導演何索,其中他對小津的兩句評語,力貫萬 鈞:「(小津電影)這樣的影像,很可能非得從戰爭中才能得到其中某一些;..而當代人要能拍出這麼純粹的影像,恐怕只能上太空去尋找了。」

(顏士凱/'O Sole Mio‧邊邊角角藝文論壇成員)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13173.shtml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13176.shtml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News] Wenders lines up Taiwan classes


Written by Marcus Lim
Thursday, 11 September 2008
Story Categories: Film, Taiwan,


Fresh from his jury duty at the recently concluded Venice Film Festival, Wim Wenders is set to hold a series of film master classes in Taipei next month.

Lectures, which run Oct. 24-30, are arranged to coincide with the Taiwanese DVD release of his “Lisbon Story.”

The German director will also scout locations for “First Page Taipei,” which he will exec produce. Four weeks of lensing are skedded to begin in late November.

To be helmed by Taiwanese director Arvin Chen, “First Page” is a love story played out over one night in Taipei.

The $1 million film was one of 15 projects chosen for this year’s L’Atelier du Festival program at Cannes, which aims to help match arthouse films wit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oin. There it was presented by its German producer Greensky Films. Taiwanes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hingle Atom Cinema has since boarded the pic.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varietyasiaonline.com/content/view/6910/